海浩网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关闭注册
搜索
热搜: 女囚槛 win7
查看: 1644|回复: 3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推荐一本好书]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(1850-2004)国亚著 [复制链接]

UID
1086
注册时间
2001-4-7
帖子
869
精华
1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05-2-14 23:18:41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(1850-2004)     国亚著

    本书不是小说,因为小说往往虚构情节和人物,而本书中所叙述的任何事件,任何人物,都是我的父母,我本人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在生活中遇到、听到和看到的。他们是真实的。既然作为历史,那么就需要原汁原味,不加任何粉饰、虚构和夸张地展示给读者。我以“写史”的态度,而不是以写小说的态度来对待这部作品。

出版社:中国广播出版社  
作者:  国亚  
装帧:  平装  
开本:  16开  
出版日期:  2005-01  
版次:  第一版  
页数:379页
价格:28.0元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

UID
1086
注册时间
2001-4-7
帖子
869
精华
1
2#
发表于 2005-2-14 23:19:28 |只看该作者
前言:

自序: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

    一
    “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。”——弗·伊·列宁
    周末去看望病中的父亲。在与癌症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斗争、经历了将近二十次化疗的痛苦后,父亲已经变得异常衰老与孱弱了。看到这位躺在床上疲惫地向我微笑着的、面色苍白而憔悴的老人,我突然感到一种异常的心痛——我实在难以接受、难以相信、难以面对,为我从小遮风挡雨,让我体会到威严、慈爱与力量的父亲竟然已经如此苍老。尽管浑身病痛,父亲仍然坚持着跟儿子谈了三个多小时,回顾他走过的这一辈子。末了,父亲向儿子轻轻地感叹道:“我多么希望,能够有人把我这一生都写下来呀。”
    他并不知道,他的儿子——我,早在三年以前就着手写父亲——这个普通中国人的一生了。这三年以来,我点点滴滴地向父母询问他们这一代人的亲身经历的风风雨雨、他们的切身感触和所见所闻,想把我们这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历史献给读者。也许,我看问题的角度未必站得很高,目光也未必远大,但我可以保证一点:我的体会是真实的。
    我清楚地知道,父亲的生命已如风中之烛。总有一天,无论我们做出何种努力,都不会挽留住父亲离去的脚步。我真愿意用自己十年的生命为父亲再换取十年的生命。但是,这不可能做到。我惟一所能够为父亲做的,就是忍住我悲伤的泪水,完成父亲的夙愿,把父亲和母亲的这一生,把我们这个普通中国家庭经历的一切,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呈现给世人。
   
   二
    2000年,我根据父亲和母亲在闲谈中的回忆,写下了一篇大约四万多字的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(1850~2000)》(以下简称2000年版)在网络上发表,当时引起了一些小小的轰动。后来的几年里,我在他们不断的回忆中增加着内容,修改着谬误。
    这是一部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一个普通的中国工人家庭的遭遇、命运的文章,没有任何伪装与矫饰,它是一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经历的历史。各种各样样的历史书,我也见了不少,但是在那些历史学家们笔下的历史,往往是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人墨客等大人物的历史,而且由于各种原因,经常有倾向性的取舍。这样的历史我称作“官史”,并认为,它最大的缺陷就在于,忽略了同样真实的小人物的命运和感受,因而是残缺的历史。我所做的努力,就是要尽我的所能来填补那残缺的部分。因此,我也希望,更多的普通人、小人物们能和我一样,站出来共同把那段残缺的历史修补完整。
    本文不是小说,因为小说往往虚构情节和人物,而本文中所叙述的任何事件、任何人物,都是我的父母、我本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在生活中遇到、听到、看到的;间或穿插一些我本人的看法和评论。既然作为历史,那么就需要原汁原味,不加任何粉饰、虚构和夸张地显示给读者。我以“写史”的态度,而不是写小说的态度来对待这部作品。
    现在我终于可以说,对于文中所描述的任何一个事件,虽然我表达上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,但每一件事都真实地存在;而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评论,我也并不强求读者和我的意见一致。我只希望读者能够以平静的心态,来看待我们这个普通家庭在150年里所走过的道路,进而从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民族历史中,得到一些启发,以建设性的心态看待我们的国家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无论如何,我们今天的宽容和建设,将会给我们的后代带来福祉;而我们今天的狭隘和破坏,将会贻害子孙。我衷心希望,我国人民的命运能够在我们这一代被扭转——尊严地生活在一个宽容、自由、公正、友爱的正常国家的公民,而不再在那充斥着仇恨、奴役、狭隘、愚昧和暴戾的铁屋中苟且偷生。
    这一切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。
   
   三
    就在我夜以继日地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的父亲走了。父亲生前有两个愿望:一是见到儿子的书问世,二是见到自己的孙子。然而,父亲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,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。父亲的离去使我这部书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:这是我父亲的遗愿,做儿子的虽然尽了一切努力,也无法挽回父亲离去的脚步,但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遗志,让父亲的形象通过儿子的作品活在千千万万个读者心中,让父亲在善良人们的记忆中永生不朽。

使用道具 举报

UID
1086
注册时间
2001-4-7
帖子
869
精华
1
3#
发表于 2005-2-14 23:20:48 |只看该作者
作者简介:

     国亚,网名雅科夫,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,近年来在网络上异常活跃,发表了相当多有见地的文章,引起许多人的关注。现居武汉。目录:

    自 序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
   
   第一章 峥嵘岁月1850~1949
    第二章 解放1950~1957
     
   第三章 人间“天堂”1958~1965
      
   第四章 疯狂国度1966~1976
     
   第五章 春寒料峭1977~1983
   第六章 黄金时代1984~1987
   
   第七章 躁动关头1988~1991
    第八章 我的大学1991~1995
     
   第九章 组织部里的年轻人1995~1999
   
   第十章 正义无限2000~2004

使用道具 举报

UID
1086
注册时间
2001-4-7
帖子
869
精华
1
4#
发表于 2005-2-14 23:31:48 |只看该作者
先给个第六章看看
  第六章  黄金时代  1984~1987
  
            一、勤劳致富
  
    随着政治狂热的消退和政策的放松,到了八十年代初期,人们渐渐地开始琢磨起挣钱来。可是连续几十年的折腾,家家户户都是一穷二白,没有资本,因此那时的挣钱只有两条:要么投机取巧,靠坑蒙拐骗白手起家;要么勤劳致富,一点一滴地积累家庭的财富。
  
    最早开始的致富门路是养君子兰,当时谣传说养一盆君子兰可以卖几千、几万元。于是,当时的工人们每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养君子兰,到哪里买君子兰,到哪里卖君子兰。后来,还真有人来家属院,出几千块钱的价钱买君子兰。有几户家里养着君子兰的,此时都神气起来,见了人们就吹有人出几千,甚至几万买自己那盆君子兰,可都不卖,等等,还会再涨价的。我的父母当时没有养这玩意,因为他们无论如何都不相信,就这么一盆破花,竟然能比他们半辈子挣的工资还多。后来君子兰的传闻渐渐过去了,那些养君子兰的人开始着急起来,几百块钱就卖,可还是卖不出去。前不久过春节时,我去花市买花,第一次见到君子兰,一盆只卖几十块。
  
    君子兰风波结束以后,又谣传有一种新的致富方法——饲养蚯蚓。当时,太谷县东门外有几个人租了几间房子,办起了蚯蚓饲养场,按每份三十元的价格出售一种叫“大平二号”的蚯蚓种,说等繁衍多了他们再收购出口日本。母亲从街上拿回来的宣传资料上说,日本人爱吃蚯蚓,还可以做药材。当时人们都很老实,看到白纸黑字盖着红印章的宣传资料就深信不疑。一段时间内,我们整个铁Z局家属院里和太谷线材厂,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蚯蚓。我母亲也相信了那宣传,加入了养蚯蚓的行列,和几个工友一起狠狠心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三十元买了一份,拿回来后像关心孩子一样照顾它们。
  
      二、小平你好
  
   
    时值一九八四年的国庆,当时改革开放搞了几年,老百姓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,因此当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。通过电视,上初中二年级的我第一次看到了国庆阅兵场面,看到邓小平检阅部队,也看到游行队伍中打出的“小平你好!”标语。那一年的阅兵,虽然没有山呼万岁、没有狂热的个人崇拜,但人们饱满的精神状态,那种真实的、发自内心的笑容,使我第一次隐隐有一种自豪感。而到了一九九九年搞阅兵的时候,我却没有这种感觉了,也不知道为什么。
  
    国庆第二天,我的父母就领着我和姐姐上了趟省城太原,一是参加老吴的追悼会,二是领着我们俩买几件象样的衣服。这也是我第一次到大城市,刚从小县城出来,觉得三层楼都算高楼大厦的我,一下汽车,数着迎泽大街上十三层高的“云山饭店”,眼都花了。小孩子不懂大人之间的事,因此也没有为吴伯伯的去世难过。后来,父母领着我们上街给我和姐姐每人买了一套新衣服,当时体验到的那种兴奋和快乐,真使我终生难忘。
  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待续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关闭注册

2021 , Hello Everyone ^_^ ^_^ ^_^